每年从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遴选100名有学术技术优势与发展潜力的科研苗子,支持他们开展自主科研选题设计;培育发展10—15家国内外学科领域影响较大的精品科技期刊;力争“十四五”末,基本实现设区市综合性科技馆全覆盖……未来5年,江苏省科协将有哪些“大动作”,从这些目标中可管中窥豹。近日,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中,中科院院士、江苏省科协主席陈骏表示,未来5年,将持续提升科技人才服务水平,持续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,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,持续增强科学决策服务能力,持续加强海内外科技交流等。
江苏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达12.7%,蝉联全国第一
大会中,江苏省科协主席陈骏表示,5年来,江苏省各级科协组织广泛集聚创新资源,持续服务产业发展,联合11个国家级学会、6个省级学会建立院士协同创新中心。同时,努力推动创新创业,大力实施“十百千万”计划,建成双创示范基地30个、科技服务站248个;推进科技交流合作,建立20个国家级海智基地、49个省级基地,海智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。聘请30位海智特聘专家,建立30多个海外工作站,建设中国科协(苏州)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,打造“一核多元”“钟摆效应”的苏州模式,促成50个海外项目落户。
纵观人类历史,一些重大科学思想和技术成就的传播、普及,曾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。
五年来,江苏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高,“2019年江苏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12.7%,较2015年提升4.45个百分点,蝉联全国省份第一。”陈骏说。
这得益于一系列科普活动社会联动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。例如,省市县多级联动,举办科普宣传周、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12931场次。组织开展院士专家进百校活动195场次,开展院士专家进乡村活动97场次,惠及农民1.2万人次。认定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队193个,聘任首席科技传播专家312人,赴全省各地举办各类活动268场。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平台发布数量位居全国第二,创建科技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;启动36家社会科普场馆扩大开放试点,推进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所属专业场馆面向公众常态开放。
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江苏科协系统整合运用社会科普力量,累计上线科学防疫资源图文资料110余万字、短视频130个、电子图书和插图600余件,累计发布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信息近5000条,近1.3亿人次阅读。组织专家编辑出版的《科学战疫——人类与病毒的故事》图书入选中宣部2020年度全国重点主题出版物,被中宣部、国家卫健委、科技部、中国科协评为2020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图书类优秀作品。
力争“十四五”末,基本实现设区市综合性科技馆全覆盖
目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,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,“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,勇于担负历史使命,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,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,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先锋,在江苏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建功立业。”陈骏说。
他表示,今后五年,江苏科协将持续提升科技人才服务水平,深入实施科技人才托举工程,拓展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渠道,每年从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遴选100名有学术技术优势与发展潜力的科研苗子,支持他们开展自主科研选题设计、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、在有影响的科技组织任职等。
同时,将持续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。加大省会合作协议落实力度。持续打造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,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创新资源服务江苏。积极创建中国科协创新要素供需对接枢纽城市。
此外,将加强精品学术期刊建设,建立激励引导机制,培育发展10—15家国内外学科领域影响较大的精品科技期刊。
实施科普惠民行动,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,也是江苏科协未来5年发展的题中之义。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将加快建设以综合性科技场馆为龙头,专题科普馆、数字科技馆、流动科技馆为骨干,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为支撑,基层科普设施及资源为补充,多元化投入为保障的科普设施体系。高点定位、科学规划,加快推进江苏省自然科学技术馆建设。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各类专业科普场馆和产品体验(展示)中心,力争“十四五”末,基本实现设区市综合性科技馆全覆盖。
“我们也将实施智库助力行动,持续增强科学决策服务能力。”陈骏说,未来5年,江苏科协将健全科技智库建设体系,实施智库助力行动,持续增强科学决策服务能力。依托省级学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及设区市科协建设80家左右科技智库基地,不断扩大科技智库体系外围。